黄花菜锈病的症状危害和防治方法

黄花菜又名金针菜、萱菜,日本人称为绿葱菜,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,以其花供食用,嫩叶可作蔬菜,茎叶可作饲料,叶可造宣纸,花与根均可入药,花籽可榨油。

发生及危害

锈病是黄花菜上一种重要病害。发病严重地区,叶片发病率常在50%以上,有时甚至高达100%,一般年份减产10%,严重可达30%以上。

危害症状

此病危害叶片及花茎,开始在叶片及花茎上产生泡状斑点,即病菌的夏孢子堆,初为寄主表皮所覆盖,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的夏孢子。有时很多夏孢子堆合并成一片,表皮翻卷,叶面上铺盖一层黄褐色粉状夏孢子。在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失绿而呈淡黄色。如叶片上孢子堆较多时,整个叶片变黄。在黄花菜生长后期,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的冬孢子堆。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,表皮不破裂。锈病危害严重时,常造成全株叶片枯死,花茎变红褐色,花蕾干瘪或凋谢脱落。

侵染循环

本病以冬孢子及夏孢子在被害部越冬。病菌常形成中间孢子,能越冬和侵染,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。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,在黄花菜上进行重复侵染。长江流域各省一般在5月中、下旬始病,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田间发病的高峰期。7月下旬以后气温高,黄花菜已到采收盛期,病害逐渐停止蔓延。10月气温下降,几次秋雨后,锈病又开始危害秋苗。

影响发病因素

气候与发病的关系。 据室内外观测,气温20摄氏度、相对湿度在85%左右时始病。平均气温在24-26摄氏度、伴有雨湿时,有利锈病的发生和蔓延。

栽植密度与发病的关系。结果表明:每亩1000-2000株为宜,既可减轻病害,又可增加产量。

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 。 据试验,偏施氮肥的发病率高,发病早,产量低; N、P、K配方施肥(比例为2:1:2)的发病率低,发病迟,产量高。花蕾期有地膜覆盖,可提高土壤含水量,花蕾脱落率减少16%。在傍晚喷施0.1%的磷酸二氢钾有保蕾作用。以上措施均能促进黄花菜高产、优质。

防治措施

选用高产抗病良种。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区,应选栽荆州花、白花、猛子花等抗锈病较强的品种。

清洁田园,减少菌源。黄花菜摘采完毕,应及时清洁田园,去掉老叶枯薹,清除四周杂草,将病叶杂草就地烧毁,以减少初侵染源。

加强栽培管理

种株选择。黄花菜一般分株繁殖,分株繁殖的系数为1:8。一般生长10年以上的植株长势衰弱、地下老根交互拥挤,影响生长,需分株更新。分株时挖起母株,剥去老朽的根叶,将新株逐一分开备用。为了缓和劳力短缺的矛盾,应做到早、中、晚品种合理搭配种植。

精细管理。春季做到早松土、勤除草、及时开沟排水。花蕾抽出前追速效肥催薹促花蕾形成。黄花菜采收完毕,必须抓紧秋培,将种株四周挖空,去掉老根,增施基肥,每亩穴施猪、牛栏粪草1000-1500千克、过磷酸钙40-50千克,后覆土30厘米以上,以提高吸收肥水及抗病能力。

改良土壤,合理施肥。冬季培客土,适当套种绿肥,多施土杂肥。酸性过重的土壤,应多施草木灰。防止偏施氮肥,避免春苗生长过嫩而诱发锈病。多施磷、钾肥,重施催薹肥,促使根系发生,薹秆粗壮,以提高植株抗病力。

喷药防治

药效试验,用波美0.5度石硫合剂,每亩喷稀释液150-200千克,用20%萎锈灵乳剂400倍液和25%的粉锈灵WP(可湿性粉剂)1000倍液喷雾,其防效依次为60.5%、68.5%和79.0%。试验结果表明,即使在黄花菜锈病盛发期,用25%粉锈灵WP1000倍液喷雾,其防效仍可达79.0%。一般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Be the first to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