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

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如何?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上,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做了介绍。

曹兵海表示,2019年全球农业前沿畜牧业排名前十名中,肉牛剩余采食量遗传评估和营养控制排在第三名,高品质鸡肉生产技术排在第五名,奶牛营养平衡排在第七名,畜禽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功能研究排在第十名,这说明全球的畜禽营养向肉牛转移,这是多年积累的研究方向。

        我国肉牛遗传育种、营养饲料、牛场设计方面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远超美国,因为我国肉牛产业刚刚起步,研究量很大,因此论文比较多。肉质怎么加工更好吃,日本、澳大利亚比我国研究得先进。在牛病方面,我国从防疫、疫苗、兽药等方面国际领先,仍然在开发新疗法、新医药。

        我国肉牛真正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是从1997年开始,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原来技术改变竞争格局的阶段已经进入模式化发展时代。2019年,经过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推介评选的51项技术,是在产业上真正被企业、被产业承认的。比如现在缺牛肉是因为牛少,牛少是因为母牛少,母牛少是因为生得少,牛天生一年一胎,怀孕8个多月,周期长,我国原创性的发明了多胎技术,改进同期发情技术,打激素的时候控制量,生两三头牛很简单,而且不给产业增加负担。类似多胎技术这样的技术还有很多,这是产业真正需要的技术,没有更多附加成本。

        一个产业模式是可以经受住大浪淘沙的,包含的技术绝不是几十项,2019年,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优选22个模式总结推介,里面包括184项技术,以后的研发方向是模式。

        在贵州有这样一个复合型产业模式,一对夫妻养了400头牛,牛粪拉到地里生产蚯蚓,多余的牛粪做有机肥,蚯蚓做了鸡饲料、鱼饲料,养了三千只鸡,一年养两茬。年收入300万左右,根据当地环境资源、市场资源,见缝插针,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。这样的模式是应该挖掘向全国推广的,包含了养牛、种草、蚯蚓、养鱼、养鸡等一系列技术。

        还有这样一个模式,当地好多农民外出,一个农民把地种起来,种草种果树种蔬菜,养本地的土牛,牛场的免疫程序和安全卫生管理都很标准,然后直供自己开办的餐饮店,有配送车,线上线下配送,还有菜面等礼品盒,由于产业链首尾直接相连,所以农场安全卫生意识和保障程度极高,盈利能力很强。

        牛肉的需求空间是越来越大的,因为有人类历史以来,一次都没有出现牛肉过剩的情况,现在缺口更大,今后我国肉牛增产技术是第一位的。但并不是说缺牛缺肉养牛就能赚钱,还要讲自己的生存之道,生存之道就是特色化,差异化,现在牛肉市场的消费格局分十几层,竞争还在加剧,可以有更大的空间。(来源:中国农网)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Be the first to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
*